“過去三年,已經有75個品牌倒下。”近日,在2023長安全球合作伙伴大會上表示,預計3-5年后,或將還有60%-70%的品牌會面臨關停并轉。
2022年,中國汽車市場遭遇多重打擊,盡管全年銷量實現了2.1%的正向增長,但具體到乘用車市場,除了少數品牌的狂歡之外,多數品牌都仍在“渡劫”, 業績差距正在持續拉大。
這一年,銷量同比跌幅超過50%的汽車品牌超過20家;全年銷量不足500輛的品牌多達49個;年銷量不足10000輛的國產汽車品牌接近30個...
在這其中,不少品牌已處于停工停產、破產邊緣,僅靠部分庫存車勉強支撐,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新能源市場洗牌的可能。
“可以預料的是,未來的競爭,仍然將會非常激烈。”在朱華榮看來,倒下的品牌會留出更多市場空間,讓活著的品牌發展更有余地。
馬太效應加劇
隨著國家補貼退坡與取消,缺乏產品競爭力的車企或將面臨更大的壓力乃至快速出清。而技術領先、產品競爭力強、定位清晰的企業有望享受長期行業高增長紅利,馬太效應趨于顯著。 朱華榮認為,一線品牌,由于其規模效應,只要加速向新能源轉型,仍然具備機會和優勢。特別是一線中國品牌,本身已在質量、服務等領域,具備了和合資品牌相抗衡的實力,在新能源、智能化等新技術領域,也已處于了行業前列,再加之靈活的治理模式、對中國市場的精準認知、快速的產品變現能力,在本輪競爭中將有望達到新高度。而二線品牌,由于規模受限、無持續經濟支撐,轉型將面臨巨大挑戰,絕大部分面臨關停并轉。 數據顯示,2022年中國市場現存147個汽車品牌,新推出車型197款,其中新能源116款,占比58.9%;在售新能源372款,平均月銷1163輛。“這顯然是不符合產業規律的,如果按當前市場容量、單車型月銷過萬進行測算,100款車型就將飽和。”朱華榮表示,而新能源車型月銷量不上萬很難盈利。
“隨著新能源汽車市場的快速增長,蛋糕也越來越大,相關車企能夠達到10萬輛甚至更多的銷量,就有可能盈利。”業內人士分析認為,特斯拉就是在全球銷量超過40萬輛后開始盈利的。“對于中國新能源汽車制造企業,關鍵是,在中國甚至全球市場,把產品做好,提升銷量,就可能盈利。” 但隨著國內新能源市場馬太效應加劇,特斯拉多次降價,再次給競爭局面添了一把火。有專家認為,在特斯拉繼續降價的帶領下,新能源汽車市場競爭無疑將更加激烈,價格戰或許不可避免,淘汰賽或將再次加速。 跟,造車新勢力和新能源品牌以目前的造車成本和盈利能力,難言堅持多久;不跟,其它新能源汽車品牌,尤其弱勢品牌,本就狹小的市場生存空間或將被進一步蠶食。
彎道超車易翻
“中國汽車市場3500萬-4000萬年銷量只是時間問題”,朱華榮表示,2025年新能源滲透率將達到60%。他進一步強調,新能源將成為中國品牌走向世界的突破口。 但在這個發展過程中,朱華榮指出,不要說彎道超車,彎道超車容易翻車,要換道超車。 此前有媒體指出,雖然新能源汽車冠以“新”字,但在基礎研發、核心技術上精耕細作、創新突破、久久為功的硬道理是顛撲不破的??缃绻緣粝胫?ldquo;彎道超車”無可厚非,但也要謹防中途“翻車”。 比如長安汽車基于“換道超車”的理念,對PHEV(插電混動)和REV(增程電動)全力且全面推進,除深藍品牌聚焦REV增程電動,還將“V標”、UNI系及歐尚打造“智電iDD”的技術標簽。
新能源并非一勞永逸。早在2015年,朱華榮就曾說過,中國汽車產業跟國外汽車有上百年的差距,不要想著彎道超車,否則一定會翻車。更重要的是踏踏實實搞研發,縮小差距。正是憑著這種敬畏與理念,長安汽車近年來轉型成效顯著。
2022年,長安汽車集團銷量234.6萬輛,同比增加1.98%。其中,長安自主品牌銷量187.46萬輛,同比增加6.83%;自主乘用車銷量139.04萬輛,同比增加15.46%;自主品牌海外銷量16.98萬輛,同比增加48.83%;自主品牌新能源銷量27.12萬輛,同比增加150.06%。
而與長安汽車相反的是,此前轟轟烈烈喊著“市值超過寶馬、豐田、法拉利”、“年底造出飛行汽車”、“研究3個月,押上人生全部”、“碾壓特斯拉”的新玩家們,一個個故事讓人血脈賁張,最終大多數都是開局轟轟烈烈,結尾凄凄慘慘。